發布時間:2019-05-09 14:43:58 來源:m.life-diary.cn 作者:拓譜深圳翻譯公司
機器翻譯真的可以取代人工?人工智能的發展非常迅速,翻譯的準確性越來越高,以至于有人擔心譯員是否會失業,甚至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學習外語專業,將來找不到工作。本人的判斷是:機器翻譯可以極大方便人們獲得國外的信息,提高專業譯員的工作效率,但要想進行深度思想交流,還是必須依賴人工翻譯,最好是直接學習外語。
機器翻譯真的可以取代人工?深圳翻譯公司拓譜翻譯作者認為,要想通過機器翻譯,實現自然語言的處理,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也許永遠不會實現。(互聯網)
人工翻譯的成本很高,速度很慢。以國際機構為例,專業譯員每天的工作量大概是5個標準頁(共1650個英文單詞),按照中等級別譯員的待遇折算,每個英文單詞至少0.15美元。所以,普通的用戶用不起專業翻譯,也沒有那么多專業譯員可以滿足海量的翻譯需求。而成本低,速度快,正是機器翻譯的優勢,即使翻譯不夠準確,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用戶需求。況且,普通人最多只能熟練使用兩三門語言,而機器翻譯則不受語言的限制。所以,機器翻譯的發展可以讓普通大眾輕易獲取大量國外信息。
對于專業譯員來說,可以利用機器翻譯來做初稿,然后編輯加工。如果機器翻譯準確率平均達到50%,就可以提高50%的效率。不準確部分雖然沒有邏輯,但一些用詞有可能是正確的,可以通過人工修改加以完善;起碼可以省卻一些打字時間。此外,機器翻譯軟件還有助于不同譯者統一用詞,對于需要分工合作的任務來說,可以節省統稿時間。
機器翻譯難以克服的問題
機器翻譯盡管發展迅猛,但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,準確性有很大不同。對于結構比較相似、單詞意思可以完整對應的語言,或者有一定轉換規律的語言,比如歐洲語言之間,機器翻譯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,專業譯員進行少量編輯,就可以做正式翻譯文本使用。但對于概念對應不整齊、結構差異較大的語言,比如漢語和英語,機器翻譯需要改進的空間還很大。
舉個簡單例子。mission一詞,基本意思是“交給一個人或一群人的一項重要任務,通常需要旅行到國外完成”(牛津英語詞典)。在這個意思基礎上,引申出“使命”“任務”“特派任務”“出差”“使團”“代表團”“特派團”“傳教團”“訪問團”等具體意思。如果把mission翻譯為法語,譯者(包括機器翻譯)不需要任何思考,因為法語中也有這個詞,拼寫相同,只是讀法不同,每個義項也相同。
也就是說,在具體語境下,mission表示什么意思,譯者并不需要關心,讓譯文讀者去判斷即可。但如果要翻譯為漢語,譯者就必須根據上下文判斷翻譯為“使命”還是“使團”等。這個判斷并非一目了然。如果交給機器翻譯,機器通常會根據統計得出的概率,選擇最常見的那個意思,而這往往會出錯。
英語的句子結構可能十分復雜,從句套從句,一句話好幾行。一些介紹機器翻譯的文獻中稱,政府文件、法律文獻等比較正規的語言,機器翻譯相對準確性較高。這可能是針對歐洲語言來說的。因為歐洲語言之間的結構比較相似,翻譯不需要太多結構調整。但漢語結構簡單,缺乏類似英語的從句結構,把英語翻譯為漢語,需要譯者反復思考,化整為零,把復雜結構變為簡單結構,才能有效傳達原文的意思。機器缺乏邏輯分析能力,很難把復雜的結構,轉化為有意義的簡單結構。
比如,這是機器翻譯出來的一句話,看大家能否讀懂:“政府有六項強制性質疑,當被告被控犯有可判處一年以上監禁的罪行時,被告或被告共同提出10項強制性質疑。”這句話來自美國的《刑事訴訟規則》,講的是如何挑選陪審團成員,準確的意思是:“當被告人被控犯有可判處一年以上監禁的罪行時,公訴人可以不說明理由排除六名(候選陪審員),被告人(包括多名)總共可以不說明理由排除10名(候選陪審員)”。這還是英語中相對簡單的復雜句。遇到真正的復雜句,機器更是弄不清各部分之間的關系。
順便指出,機器翻譯中的“被告或被告”,來自英文defendant or defendants。因為漢語無單復數之分,所以機器都翻譯為“被告”。人工譯員意識到此處的單復數有區別意思的作用,所以,變通處理為“被告人(包括多名)”。至于機器翻譯用“被告”,人工翻譯改為“被告人”,那是因為在中國的法律中,“被告人”用于刑事案件,相對于“公訴人”;“被告”用于民事案件,相對于“原告”。這些微小差別,更是不能指望機器分辨出來。
漢譯英時,中文的句式雖然簡單,但語言表達習慣獨具特色,特別是政府文件,即使中文讀者,也很難吃透文字之外的含義。比如:“學生的第一任務就是讀書學習。高校必須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教育,要引導學生讀“國情”書、“基層”書、“群眾”書,讀優秀傳統文化經典、馬列經典、中外傳世經典和專業經典?!逼渲械摹啊鶎印睍?、‘群眾’書”,如果由人來翻譯,會先調查一下兩個說法背后的含義,然后換一種說法把意思表達出來。機器翻譯則只會翻譯文字,比如,某翻譯軟件就將“‘基層’”書、‘群眾’書”翻譯為“‘basic’books, ‘mass’books”,恐怕英文讀者更難以看懂。
另外,人工翻譯會注意到“讀書學習”是一個概念,可以籠統翻譯為study。但機器看到“讀書”,就會翻譯為study,看到“學習”,也會翻譯為study?!白x書學習”就會翻譯為“study study”。在人看來,這是十分可笑的。
原文有瑕疵
譯員每天翻譯的文件,有很多是匆忙中炮制出來的,沒有經過專門編輯,會出現不嚴謹的表達。人類譯者遇到質量低劣的文件,會通過調查研究或詢問作者,弄清原文的意思,然后在譯文中予以改善。但機器翻譯只會忠實地翻譯。比如:“檢察機關的監督只限于對勞動教養場所刮泥和教育改造工作的監督,而對至關重要的審查批準沒有監督權。”其中的“刮泥”譯者難以理解。勞動教養場所為什么要“刮泥”?哪里來的“泥”?有那么多泥可以刮嗎?這樣的工作不符合常識。
通過上網調查勞動教養場所的日常工作,確實沒有“刮泥”這項任務。經過反復思考,突然醒悟:原來應該是“管理”。因為作者使用拼音輸入法,guanli漏掉一個l,自然就成了“刮泥”。但機器翻譯則會煞有介事地翻譯為“mud-scraping”(“刮泥”)。
有的人喜歡用成語,但不一定恰當。譯者要根據上下文,判斷作者到底在說什么,不一定嚴格按照作者的說法來翻譯。比如,前兩年中國政府曾經出臺一份文件,要求打掉大院的圍墻,疏通毛細血管,改善城市交通。記者采訪新加坡城市規劃之父劉太格,提了這樣的問題:“《意見》出臺后,大家熱議的焦點在是否該拆掉大院和封閉小區的院墻。而中國小區的發展史,也是從開放式小區,由基層組織如派出所引導建立封閉式小區,而現在又因為交通擁堵,希望開放小區釋放道路的“毛細血管”,政策的“朝令夕改 ”,以及這條疏緩交通的新辦法,你認為合理嗎?”
其中的“朝令夕改”,是指政策變化很快。但從前面的鋪墊來看,幾十年間政策實際才變了一次,算不上“朝令夕改”。編輯恐怕也意識到了這一點,所以加了引號。如果要把“朝令夕改”翻譯為英文,就不能按照成語的本義來翻譯,而是變通地譯為“變化”。如果是機器,恐怕就不會想這么多。實際上,本人試了一下某網絡翻譯引擎,它甚至不能理解這個成語,因為它把“朝令夕改”翻譯為“changing the future”(改變未來)。
以上的例子說明,機器翻譯還有很多盲點。這些盲點恐怕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克服的。對于廣大用戶來說,如果要想利用機器翻譯進行交流,必須使用結構最簡單、語法最完整、用詞最基礎、對任何人都明白無誤的語言。要想通過機器翻譯,實現自然語言的處理,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;也許永遠沒有實現的一天。
護照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出入本國國...
駕照翻譯是證件翻譯的一種,對翻...
離婚證翻譯就是將結婚證內容翻譯...
結婚證翻譯就是將結婚證內容翻譯...
深圳市拓譜翻譯有限公司
地址: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高新區社區高新南七道018號
服務熱線:400 7565 100
網址:m.life-diary.cn
掃一掃!收藏拓譜翻譯手機站